【Genet生技投資第一站】漢達董事長劉芳宇 天生創業家

【Genet生技投資第一站】漢達董事長劉芳宇 天生創業家

2017/04/25 蘇柏勳、劉軒彤 (生技醫療第一站)
每家⽣技公司的背後都有⼀個故事,我們也許沒趕上故事的開端,但隨著主⼈翁回⾸⼆、三⼗年的艱⾟路途,儘管⾔者雲淡⾵輕,聽者卻能感受那滿滿的熱情、甚或是⾟酸,但更重要的是,感受到那股堅定的信念。
劉芳宇與妻⼦張美芳這對伴侶,男⽅來⾃上海,南京醫藥學院畢業,⼥⽅是台⼤藥學系⾼材⽣,成⻑於台灣,各⾃遠渡重洋後在普渡⼤學遇⾒愛,此後⽣活夾雜著快樂、成就、汗⽔與淚⽔,後來夫妻選擇⾃創漢達⽣技,也是台灣少數有業績後才掛牌的藥物開發公司。
那時是1991年,已經找到⼯作即將畢業的劉芳宇,遇⾒初來乍到普渡⼤學攻讀⼯業與物理藥學博⼠的張美芳,於是劉芳宇找了理由,硬是讓第⼀份⼯作等了他⼀年。進⼊Southern Research Institute⼯作後,他在那裡完成的專利後來授權給武⽥(Takeda),也就是現在的Lupron針劑,兩⼈也維持了⼀段時間的遠距離戀愛。

天王的戰友 全⽅位的實戰經驗
⼆年後,劉芳宇加⼊了趙宇天創辦的Watson,由於趙宇天是劉芳宇普渡的學⻑,且在同⼀個指導教授⾨下,關係⾮常密切,因此雖然只待了⼆年多便離開,但雙⽅仍持續合作許多業務,趙宇天甚⾄⼀度想要⼊股漢達。
下⼀站,劉芳宇成為益邦製藥(Impax)的第⼀號員⼯,幫忙許中強讓公司從無⾄有,期間不論營運計畫、財務、選題、製程放⼤等等環節無所不包,這段經歷也讓劉芳宇鍛鍊出創業所需的能量。後來張美芳畢業後也加⼊Impax,由於當時公司規模還⾮常⼩,為分散⾵險,半年後劉芳宇決定離開,轉進Yamanouchi Pharma Technologies(⼭之內醫藥科技)擔任市場開發以及產品開發經理。
五年後⼭之內決定要把灣區的廠房關閉,張美芳在Impax也已從基層分析做到經理層級,兩⼈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,卻在此時遇到了陳志明。按照原本的家庭規劃,劉芳宇跟著陳志明,張美芳則繼續留在原公司,孰料張美芳是陳志明台⼤藥學系的學妹,⼜是做研究的,和劉芳宇在⽇本公司業務開發的專⻑⼜有所區隔,皆可與陳志明互補,因此陳志明將夫婦⼆⼈全延攬進了Anchen Pharmaceuticals。
雖然兩⼈只待了三年,但第⼀批核⼼員⼯是他們倆招募的,第⼀個官司也是他們打贏的(以抗憂鬱症藥Wellbutrin XL ER打贏第⼀場訴訟,獲得4、5億美元的資⾦,並取得藥證);此外,完成前兩個⾸仿藥(FTF)的配⽅、建⽴第⼀座⼯廠(pilot planet)等,也都是在兩⼈任內完成,為Anchen奠定了極雄厚的基礎。
說來,華⼈世界也真是⼩,台灣⽣技產業嚷嚷上⼝的天王級⼈物,包括趙宇天、許中強、陳志明等,劉芳宇都曾是麾下重要幹部,堪稱天王背後的最佳推⼿。若加計漢達本⾝拿到的兩個FTF,在這對夫婦⼿中總共就完成了四個FTF藥,所蘊含的研發能量可⾒⼀斑。也因此,後續接連遇到如Catalent Pharma Solutions、Cary Pharmaceuticals、復星藥業等堅實夥伴都給予⽀持,讓公司得以持續茁壯。


罹癌晴天霹靂 最脆弱最堅強都是她
像個陀螺般轉不停,每天第⼀個到公司最後⼀個離開,⾎汗⼯作似乎是理所當然,夫婦倆沒有質疑過,直到⼥兒出⽣後半年,張美芳確診罹患惡性甲狀腺癌,「開完⼑後我就在想,需要這麼拚嗎?」⾝體最脆弱的是她,但是最堅強的也是她。
「她是柔裡帶剛,很執著、很有意志⼒,我知道我可以倚賴她,最困難時她是最堅強的。」提起妻⼦罹癌的過程,態度⼀項沉穩平和的劉芳宇突然略顯激動,想起當年夫⼈⽣病,若⼀個不⼩⼼,可能什都沒有了,賺再多錢也沒有⽤,「⽣命是⼀個體驗的旅程,不⼀定要賺錢,家庭才是最重要的」。直到現在,張美芳說,他們始終對待每⼀位員⼯像家⼈⼀樣,是⽣命共同體,向⼼⼒⾮常強。
因為這次的⽣病,加上陳志明已經回台灣設廠,2005年,夫妻倆決定離開公司⾃⾏創業。張美芳是這麼形容劉芳宇的:「他是天⽣的創業家,我認識他沒多久,就覺得他會創辦公司,與其反對,不如陪著做,否則他會怨我」。是的,漢達的前⾝就在這種情況下誕⽣了。
「我們做產品前⼀定會先考慮市場」,既然如此,擁有13億⼈⼝的中國市場⾃然不會被遺忘,加上劉芳宇上海⻑⼤的背景,因此這對夫妻⼀開始也是選擇到中國做研究室,後來也遇到好夥伴給予⽀持。不過劉芳宇坦⾔,「台灣⼈很善良,軟實⼒好,在中國也許能賺很多錢,但我不知道要應付多少事情,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。1986年我離開⼤陸的時候,是⼀個保守的社會,⼀塊⽜排3⽑錢,現在我也不知如何適應,⽽且我夫⼈的⽗⺟在台灣。賺錢是很重要,但不是最重要,把事情快樂地做好更重要。」
於是,這對夫妻把漢達帶進台灣,為台灣⽣技產業貢獻⼼⼒。未來漢達的主⼒部隊仍會放在美國市場,中國市場則先經營夥伴關係,劉芳宇希望在三年內成為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⾓獸公司,營收⽬標則⾄少在1億美元以上,未來也會思考如何利⽤外部資源加速研發速度。

報導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