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財訊】隱藏版天王回台 點燃生技新希望 夫妻檔攜手創業 把國際經驗移植台灣

【財訊】隱藏版天王回台 點燃生技新希望 夫妻檔攜手創業 把國際經驗移植台灣

2017/04/04 劉軒彤、蘇柏勳
每家⽣技公司的背後都有⼀個故事,我們也許沒趕上故事的開端,但關於未來,劇本還在寫,「初衷」與「信念」決定了⾛上康莊⼤道的機率,無論是⽣技產業投資⼈,還是正在尋找⾓⾊楷模與⼈⽣想像⼒的年輕⼈,從源頭理解⼀家⽣技企業,是必要的功課。
以下是兩對夫妻、4位主⼈翁──逸達董事⻑簡銘達與營運副總顏昌芬,以及漢達董事⻑劉芳宇和副總經理張美芳的專訪。這兩對夫妻有著共通點,⼀樣堅定有能量、全才的實戰經驗,最重要的是,始終知道⾃⼰在做什麼、要什麼!
美國《富⽐世》雜誌公布2017年30歲以下⻘年才俊榜單,這份涉及⼆⼗個領域的榜單評選600⼈,其中35%認為對創業者最重要的特質是勇氣,其次是熱情。⽀撐簡銘達創業的信念正是熱情。
成⼤化學系、台師⼤化學研究所畢業後,簡銘達曾在中研院當了⼀年研究助理;1988年與妻⼦顏昌芬赴美求學,九四年,簡銘達拿到密⻄根⼤學博⼠學位,論⽂主題為研發新的質譜儀,當時擊敗俄羅斯團隊,被知名國際獎項評選為質譜儀的年度最佳論⽂。簡銘達回想起寫論⽂的⼆、三年,「每天拿螺絲起⼦在設計新儀器,不斷⾯對挫敗」。有⼀天,他的質譜儀終於出現成功訊號,欣喜若狂衝到妻⼦辦公室樓下⼤喊:「我做出來了!」。

簡銘達夫婦 專注做⼀件事
當時杜邦默克買了全世界第6台的全新質譜儀,需要有⼈來主持新的實驗室,應徵者都是來⾃⼤藥廠,惟獨簡銘達是剛畢業的職場新⼿。他很感念當初勇敢聘⽤他的⽼闆,對於沒經驗、也不懂藥的職場新鮮⼈,⾯試官好奇的是:「這個⼈怎麼發表那麼多論⽂。」
因為沒經驗,什麼都得⾃⼰摸索、⾃⼰學。以前多是⽤液相層析儀,⼀個問題⼀年都無法解決;但簡銘達⽤了新的質譜儀,⼆、三週就解決了,「⼤炮」盛名因此傳開,其他部⾨也會找他諮詢,對產業有更全⾯的了解。簡銘達知道,是離開公司做更多事的時候了。
杜邦默克雖然極力慰留,只是簡銘達意志堅定,放棄穩定的薪水,拿著28萬美元的創業集資,於九六年7月成立QPS,第一位股東便是簡銘達的岳母。
所幸公司成立後,就接到杜邦等公司的合約,第一年就開始獲利。迄今QPS邁入第21個年頭,員工有一千二百名,是全方位受託研發機構(CRO),提供客戶臨床實驗及生化分析測試服務,是微生物分析及早期人體臨床領域全球排名前三的CRO公司。

開發經驗足 有望最快獲利
簡銘達目前仍是QPS董事長兼執行長,而逸達原本只是QPS的一個研究部門,分拆獨立後,業務量增加,所以他這幾年花較多時間在逸達。逸達從QPS研究部門開發藥物迄今,大概投入3500萬美元,成本效益算是高的。成立之初只有4個人,當時並沒有想上市,簡銘達也沒有拿薪水,單純只想把事情做好;後來有機會到台灣拜訪,由於逸達的API原料藥是由神隆提供,當時主導神隆的馬海怡找上簡銘達,於一三年合設公司,一五年又將合資公司併進逸達。
馬海怡是促成逸達回台的重要推手,另一方面,○四年QPS就計畫朝亞洲發展,簡銘達也去中國北京中關村參觀,即使中國有很大吸引力,但台灣畢竟是出生地,加上時任經濟部長林義夫促成,於是○四年QPS在台成立實驗室;後來也接手生技中心虧損的毒理實驗中心,簡銘達找國外專家打造國際規範及標準作業程序,去年終於賺錢。
簡銘達的投資還不止這幾件,○三年QPS參與創辦Theracore製藥公司,簡銘達還曾擔任財務長。放射線部門AVID於○五年獨立,一○年由禮來以8.8億美元收購,診斷失智症的Amyvid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(FDA)核准於一二年上市,QPS投資回報很甜美。
從結果來看,簡銘達的經歷與事業很輝煌,幾乎是全才型經營者;然而並非一路順遂,在美國經營QPS沒有太多困擾,最大挫折反而是回台後,因為台灣製藥歷史不長,有國際經驗的人才不多,大家的「語言」不同,平添溝通困難。
除了與官方的溝通曾出現挫折,簡銘達也發現一般人低估製藥的複雜性,「沒有走過就不知道困難在哪裡?台灣生技產業歷史經驗短,人才經歷自然就少,有多少人曾完整從一顆藥的開發做到上市?即使美國也沒那麼多」。
但QPS曾參與許多國際大藥的開發過程,透過幫客戶做新藥研發,QPS提供廣泛服務,可看到成功的機會與問題所在,眼界相對廣。逸達的經營策略是任何決策都要考量風險。顏昌芬形容簡銘達是deep thinker(深層思考者),喜歡的事情就會花很多時間去想。至於如何培養這種特質?個性是其一,熱情是其二,「聰明的人很多,我只是比較專注。」簡銘達這樣回應。正因這種專注,依逸達的開發進度,可能是台灣最快看到獲利的新藥公司之一。

漢達目標3年拚成獨角獸公司
劉芳宇與妻子張美芳,男方來自上海,南京醫藥學院畢業,女方成長於台灣,是台大藥學系高材生,卻在美國名校普渡大學遇見愛,後來夫妻自創漢達生技,也是台灣少數有業績才掛牌的藥物開發公司。
九一年,即將畢業的劉芳宇已找到工作,遇見初到普渡大學攻讀工業與物理藥學博士的張美芳,於是劉芳宇硬讓第一份工作等他一年。進入Southern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後,他完成的專利,後來授權給武田(Takeda),就是現在的Lupron針劑。
兩年後,劉芳宇加入趙宇天創辦的Watson,由於趙宇天是劉芳宇普渡的學長,且在同一位指導教授門下,關係密切,雖然只待兩年多,但雙方持續合作,趙宇天一度想入股漢達。
下一站,劉芳宇成為益邦製藥(Impax)的第一號員工,幫許中強讓公司從無至有,其間不論營運計畫、財務、選題、製程放大等環節無所不包,這段經歷也讓劉芳宇鍛鍊出創業所需的能量。後來張美芳畢業後也加入Impax,當時公司規模小,為分散風險,半年後劉芳宇轉至山之內醫藥科技(Yamanouchi Pharma Technologies)擔任市場開發以及產品開發經理。

劉芳宇夫婦 天王們的推手
五年後,山之內決定關閉灣區廠房,當時張美芳已做到Impax經理層級,兩人開始思考創業,此時遇到陳志明。原本規畫,劉芳宇跟著陳志明,張美芳繼續留在原公司;孰料張美芳是陳志明台大藥學系的學妹、又做研究,和劉芳宇業務開發的專長有區隔,皆可與陳志明互補,因此陳志明延攬兩人進Anchen Pharmaceuticals。
雖然兩人只待了三年,但第一批核心員工是他們招募的,第一件官司也是他們打贏的(以抗憂鬱症藥Wellbutrin XL ER打贏第一場訴訟,獲得4、5億美元資金,並取得藥證);此外,完成前兩個首仿藥(FTF)的配方、建立第一座工廠(pilot planet),為Anchen奠定雄厚基礎。
台灣生技產業的天王級人物包括趙宇天、許中強、陳志明等,劉芳宇都曾是麾下重要幹部,堪稱天王背後的最佳推手。若加計漢達的2個FTF,這對夫婦共完成4個FTF藥,研發能量可見一斑。因此,後續遇到如Catalent Pharma Solutions、Cary Pharmaceuticals、復星藥業等夥伴都給予支持,讓公司得以茁壯。
工作繁忙像陀螺般轉不停,直到女兒出生後,張美芳罹患惡性甲狀腺癌,「她柔裡帶剛,很執著、很有意志力,我知道可以倚賴她,最困難時,她是最堅強的。」提起妻子罹癌過程,一向沉穩平和的劉芳宇突然略顯激動,「生命是一個體驗的旅程,不一定要賺錢,家庭才是最重要的。」直到現在,張美芳說,他們始終對待每一位員工像家人一樣,是生命共同體,向心力非常強。

看好台灣軟實力 布局中國
因為這次的生病,加上陳志明已回台設廠,○五年,夫妻決定自行創業。張美芳這樣形容劉芳宇:「他是天生的創業家,我認識他沒多久,就覺得他會創辦公司,與其反對,不如陪著做,否則他會怨我。」漢達的前身就這樣誕生了。
「我們做產品前一定會先考慮市場。」因此,一開始選擇到中國做研究室,後來也遇到好夥伴支持。不過,劉芳宇坦言,「台灣人很善良、軟實力好,在中國也許能賺很多錢,但不知道要應付多少事情,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。八六年我離開大陸時,是一個保守的社會,一塊牛排3毛錢,現在我也不知如何適應,而且岳父母都在台灣。賺錢很重要,但不是最重要,把事情快樂做好更重要。」於是,這對夫妻把漢達帶進台灣,為生技產業貢獻心力。未來漢達的主力部隊仍放在美國市場,中國市場先經營夥伴關係,劉芳宇希望三年內成為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,營收目標1億美元以上,未來將思考利用外部資源加速研發速度

 

報導連結